等待处理…

看似美味的野生蘑菇差点要了命!

医生提醒:毒蘑菇病死率高,要注意识别

近日,家住沙洋县五里铺镇的秦大爷和老伴在田间采摘了看似美味的野生蘑菇作为午餐佳肴,然而,满怀欣喜地进食享受“美味”后不久,二人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其中秦大爷症状尤为严重,出现了胸闷、呼吸困难等急性中毒表现,于是子女将二老紧急送往我院消化内科I病区治疗。

科室医生吴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进食史,初步判断为毒蘑菇中毒,立即给予患者催吐、导泻、补液、解毒等治疗,全力挽救患者生命。经过治疗,老两口已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红伞伞、白杆杆,吃了小心躺板板!

毒蘑菇又称毒蕈,蘑菇中毒一年四季都有,每年6至9月是蘑菇中毒高发期,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为中毒高发地域。其死亡率居各类毒物中毒事件之首。毒蘑菇所含的毒素非常复杂,经烹调或晒干均不能消除。食用毒蘑菇中毒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无特效疗法。大家一定要注意识别,保持警惕!

 

不同的毒蘑菇会带来不同的中毒症状

 

胃肠道:潜伏期0.5~6小时。超过90%的蘑菇中毒首先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表现。

下面这些毒蘑菇容易诱发胃肠炎,你都认识吗?

 

(纯黄白鬼伞,花盆里常见的毒蘑菇)

(大青褶伞)

(近江粉褶群)

(长绒多汁乳菇)

 

神经系统:潜伏期1~6小时。出现流涎、出汗、流泪、腹痛腹泻,还可出现视听幻觉、方向感混乱、感觉异常、烦躁等精神症状。

(小豹斑鹅膏/满天星,神经毒)

(兰茂牛肝菌/见手青,致幻)

(毒蝇鹅膏,神经毒)

 

溶血症状:潜伏期6~12小时。可出现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导致急性肾衰竭。部分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甚至呕血或便血等。

(东方桩菇,溶血症状)

(赭鹿花菌,溶血型中毒)

 

急性肝肾损害:潜伏期6~48小时。以中毒性肝肾损害为突出临床表现,肝肿大、黄疸、转氨酶升高、少尿或无尿,此种类型最为严重,病情凶险,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肉褐鳞环柄菇,急性肝损害)

(拟灰花纹鹅膏,肝毒)

 

毒蘑菇中毒处理

1.吃完蘑菇后如感不适,包括恶心、头晕、呕吐、腹痛、腹泻、幻视、幻听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2.如果来不及去医院,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但是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则不能再进行人为催吐。

 

毒蘑菇的认识误区

谣言一: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好看的没有毒。

错!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谣言二:长在潮湿处或粪便处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所有蘑菇都只能寄生、腐生或与高等植物共生,同时要求比较高的环境湿度,因此都倾向于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环境的“清洁”“肮脏”与蘑菇的毒性无关!

 

谣言三:生蛆、长虫子的蘑菇没有毒。

错!人与昆虫差别很大,同一种毒蘑菇对人与昆虫来说,很可能是“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谣言四:毒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银针验毒”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可以验砷化物(比如砒霜)、硫化物,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不能产生颜色变化。

 

谣言五:高温烹煮可以破坏毒蘑菇中的毒素。

错!毒蘑菇所含毒素的毒性稳定,耐高温,抗干燥,一般烹调方法根本无法破坏,加入其他的佐料,比如大蒜、生姜等,也不能破坏毒素。

 

谣言六:毒蘑菇水一泡就变浑,无毒的泡在水里是清澈的。

错!变浑是因为蘑菇含有浆液,既可能是有毒的,也可能是无毒的,很多毒蘑菇泡水也不会变浑。

(裴璐 王萌 整理)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荆门市中心医院

↑ TOP


http://jm1.cha600.com/Img/2024/9/20240905dfa976f60910496cb6d6465597149de6.jpg
荆门市中心医院
http://jm1.cha600.com/m/content/2024-08/31/000298.html
荆门市中心医院电子版